西澤保彥《死了七次的男人》、東川篤哉《推理要在晚餐後》、湊佳苗《為了N》、卡洛琳.帕克斯特《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以及四本勞倫斯.卜洛克。
第一本不是宮部美幸跟東野圭吾的日系推理小說,其實挑上這本是因為書名讓我聯想到小宮山先生XD
一直不太喜歡推理小說加入科幻的元素,之前在PTT看到有人說因為書局裡面科幻小說的位置放不下了,所以只好放到隔壁的推理小說架上XD。不過在主角有特異功能的前提下,發展出完全符合現實邏輯的劇情真的很有趣,很想繼續追這位作者的別本書。只是我還是受不了最近流行的溫馨小品風,我喜歡冷血殺人的劇情呀,難怪歐美推理比較對我胃口。
認真說來,這本書和推理的最大關聯恐怕就是書名的「推理」二字了吧,但反正我也不是抱持著看推理小說的心情來看,所以過程還滿愉快的,每個篇章的主題都是一種經典的殺人手法,這種安排讓我想到《名偵探的守則》,加上最近實在很愛找名偵探柯南的吐槽點,真心覺得日本傳統的推理小說情節其實是認真的搞笑。正所謂:「汪洋般的殺意,鼻屎大的動機。」,增高鞋墊確實讓我的嘴角失守。
但整體來說,我不會想看第二集。
有人說過,湊佳苗的書看多會倒胃口,還好這只是我的第二本,而且也不打算追下去。並不是說不好看,而是其中的沈重氣氛有點讓人受不了,書中反覆提及的「極致之愛」我一點感覺也沒有(←沒人愛好可憐喔我),直讓我翻白眼,所以看完覺得莫名空虛。但我很喜歡這種切換第一人稱的寫作方式,可以明顯看出每個人心中那股自認不凡的氣勢,但其實只是自以為是而已。話說我們哪個人不是呢?XD
近幾年我最愛的文學作家,終於在去年五月出新書,想當初看完《伊甸園的鸚鵡》無時無刻都在等新書,結果卻是有點令人失望。從書名和封面看來都讓我私心覺得出版社對待這本書的方式太隨便了點,要不是衝著作者,就算我每天看見也不會有想拿起來翻的欲望。
讀這本書的時候好像隔層霧,什麼東西都模模糊糊的,但還是喜歡。喜歡模糊的敘事方式,更喜歡那種簡直令人心碎的溫馨。
好囧的解析度XD
第一本卜洛克,看完就決定要繼續追其他本了。看了這本之後才發現我好喜歡冷硬派偵探。
讀系列小說總是不照順序就是這樣:上一本已經結第二次婚,這一本連第一任妻子在哪都不知道
卜洛克的封面為什麼這麼難找……
大失所望,主角的設定比起史卡德有趣一萬倍,但不論是劇情還是節奏都感覺平平,明明就在敘述刺激的冒險故事,讀來卻是完全無感,譚納系列掰掰。話說這主角讓我聯想到《虎膽妙探》。
一直以來都特別喜歡短篇小說集,所以《煙與鏡》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尼爾.蓋曼之最。(離題)
對翻譯(尤其是譯註)有點意見,但還是很棒的一本書,其中最喜歡《一時糊塗》。